索菱股份(002766)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发展 索菱股份所处行业为智能网联,是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内、与、与路、与人、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网络连接,通过提升智能化水平和自动驾驶能力,构建和交通服务的新业态。 国际智能网联起始于本世纪初,通用等公司基于远程通信技术开始提供第一代智能网联服务。国内智能网联于2016年左右开始快速发展,提供远丰富于国外厂商提供的第一代智能网联的服务,包括远程信息、远程控制、载娱乐等;随着信息技术及新能源联网发展,当前智能网联已发展至新的阶段,其方向为提供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等高阶服务。同时受国与地方监管政策影响的商用智能网联与受到广泛关注的大数据平台在智能网联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带动下纷纷落地并形成多种创新商业模式。 (2)价值链定位 智能网联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云”、“管”、“端”三个层面。“云”层面以服务业产业角色为主,包括软件和数据提供商、公共服务和行业服务提供商等;“管”层面,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角色比较均衡,主要包括设备提供商、通信服务商等;“端”层面以制造业产业角色为主,包括整厂商、电子系统提供商、元器件提供商、内软件提供商等。 在此价值链中,索菱股份智能网联、智能座舱与商用业务单元作为“硬件提供商”,智能云业务单元作为“软件提供商”。未来以智能网联软硬件核心技术研发为核心,进一步整合乘用与商用前装设备市场的渠道源,形成软硬件整合与OEM配套优势,以提高上市公司智能行解决方案设计能力,深化上市公司智能网联产业链布局,进而面向智能座舱打造智能计算系统(域控制器)与生态,同步配套具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的硬件加工制造与质量服务体系,提升上市公司行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 (3)业务聚焦 结合行业发展市场洞察及对应价值链分析定位,明确索菱股份“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智能云”与“商用”核心业务战略聚焦,并以“智能网联”为核心支撑,覆盖乘用与商用,逐步面向智能交通及自动驾驶实施战略延伸。 ①智能网联:拥有成熟稳定的优质乘用与商用前装厂配套体系、造新势力客户源及优质项目获取能力,产品包括通用通信与TBOX产品,可提供面向乘用与商用细分行业应用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②智能座舱:通过两到三年持续研发投入,引进与培养快速打造研发团队。深耕座舱域控制器方向,并进一步向舱泊一体、舱驾一体拓展。同时借助智能网联技术与市场基础实现智能座舱项目落地,更好的服务GlobalTier1客户、国内传统一二线厂,一线商用自主厂及国内外造新势力等。 ③智能云:具备面向Tier1及行业终端客户应用的云端软件与数据平台软件开发能力,主要包括联网平台、新能源监控平台、大数据分析等云端软件平台。 ④商用:产品覆盖智能网联、智能座舱与智能云等领域,具备符合商用要求的机开发设计能力,拥有国内主流商用前装厂的配套体系,主要包括宇通客(600066)、中通客(000957)、中国重(000951)、东风(600006)等。 (4)核心代表产品/业务 公司主要核心代表产品/业务包括:通用通信类、TBOX类、中控液晶仪表/HUD/座舱域控制器、智能网联云端平台、商用中控系统类、商用终端系统类、商用视听系统类、OEM。 (5)OEM与质量服务体系 统一制造平台,实现计划、供应、生产、物流一体化管理,支撑内部需要与外部客户委托。通过IATF16949、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及两化等管理体系认证,配套MES、PLM、SAP等物料、项目与财务管理系统。 ①电子高端制造:精密注塑、贴片SMT、总装等; ②消费电子高端制造:精密注塑、贴片SMT、总装等。 2、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整体以载信息终端系统CID为中心,一方面以联网平台延伸到智能交通,另一方面以智能驾驶舱延伸到自动驾驶,产品覆盖乘用及商用领域。 1、主要产品分析 (1)拳头产品 智能网联Tbox(OBD/OBU);IVI/DA/MP5;MBB; 商用载终端(2G/3G)、集成中控、视听系统; 联网平台、新能源监控平台及相关产品。 (2)新兴产品 智能网联5G终端及系列产品; 智能座舱中控液晶仪表与HUD等产品; 商用新国标终端(4G)与中控(10/12寸)系统产品; 云端数据分析产品。 (3)培育产品 智能网联V2X载网关与5G工业网关;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云一体及人工智能平台及相关产品; 商用智能座舱与5G终端; 2、经营模式分析 ①通过向乘用与商用厂和Tie1等客户提供智能网联与智能座舱类产品和相关服务获取盈利; ②通过向运营商及虚拟运营商等客户提供智能网联产品和相关智能云服务获取盈利; ③打造高端OEM制造平台,在支撑集团四大战略聚焦业务需要基础上实现OEM加工盈利。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对行业发展依赖的风险 为本公司主要产品CID系统的主要载体,故本公司的生产经营与整体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景气程度密切相关。应对措施:公司将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应对。 2、市场竞争风险 电子行业具有市场潜力大、需求变化快、竞争激烈等特点。应对措施:公司将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调整竞争策略。 3、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公司所拥有的核心技术人员及其研发的核心技术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大人才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建设体系,防范相关风险。 4、知识产权纠纷的风险 公司生产的CID系统中涉及音频、视频相关硬件及软件专利或专有技术。公司无法完全排除未来发生专利纠纷的风险,将可能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5、运营不及预期风险 前期,受公司流动性持续紧张、涉诉以及被债权人申请进行重整等不利因素影响,公司原有业务部分出现停滞情况,相关源客户、运营团队等持续流失。通过重整化解历史包袱后,公司相关业务能否有效恢复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存在运营不及预期的风险。应对措施:针对存量业务状况,公司进行了系统性梳理、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公司的竞争优势等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布局和探索,立足于稳健经营的前提下,争取推动快速恢复、发展留存的电子等相关业务。四、主营业务分析
2022年度,公司完成摘星脱帽。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重振主业、改善盈利能力逐步开展各项工作,经营活动逐步回到正常轨道、公司逐渐恢复盈利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396,083,076.37元,较去年同期上涨3.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43,441.67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52%;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总产为1,145,048,288.51元;总负债482,194,866.42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663,609,392.61元。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