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电动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动点时讯 赛事改车 2022-11-20 77846

精进电动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精进电动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公司主营业务   精进电动是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国内领军企业一,从事电驱动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已对驱动电机、控制器、传动三大成和相应的软件控制体系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和实现完整布局。精进电动为客户提供电驱动系统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突出的系统级供应能力、领先的研发水平和高效的技术服务,赢得了国内外新能源整企业客户的信赖,是我国少数能够持续获得全球知名整企业电驱动系统产品量产订单的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企业。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与持续创新,建立了国际化的研发团队和全球化的组织架构,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正定、菏泽、余姚以及美国底特律设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   (二)公司主营产品   公司核心产品为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公司产品具有高度集成、高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高可靠性、高效率、低振动噪声水平的技术特点。公司在新能源的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电动、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等主流技术路线均有成功量产项目的经验。   电驱动系统包括三大总成:驱动电机总成(将动力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旋转的机械能,是输出动力的来源)、控制器总成(基于功率半导体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对驱动电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控制,并持续丰富其他控制功能)、传动总成(通过齿轮组降低输出转速提高输出扭矩,以保证电驱动系统持续运行在高效区间)。在以上三大总成外,电驱动系统还需要配套的软件系统(控制电机和控制器高效安全运行,实现安全监控及故障诊断功能)新能源的电驱动系统。在高温、高湿、振动的复杂工作环境下,基于实时响应的软件算法,高频精确地控制电力电子元器件的功率输出特性,实现对驱动电机的控制,最终通过精密机械零部件对外传输动力。   (三)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以新能源电驱动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公司技术及产品中、长期研发战略规划,并依托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两种模式开展研发工作。   (1)自主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部门以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国际技术动态、客户需求为导向,采用差异化竞争的策略,依靠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化研发团队,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完成技术方案的验证,把研发成果快速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此外,公司在美国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结合中国以及美国双方研发团队的各自优势,共同研发用于公司产品的差异化相关技术,提升公司产品性能。同时公司制定了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对研发项目的立项、审批、执行等流程进行了规定。   (2)合作研发模式   整企业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在新型或新产品规划的初期就开始深度合作同步研发,是行业的常见模式。此等安排既可以共担风险又能够同步优化、提高效率。   公司的合作研发工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预研项目,公司协助客户进行特定领域的技术论证或技术储备;二是量产项目,在达到量产阶段前的产品设计、样品试制、实验验证与工装模具开发等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具体协议后,公司根据客户要求的产品参数、技术指标、试验项目等具体情形,组织人员进行定制化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并设置重要工作节点,接受客户的验收。   公司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工装模具业务:主要包括整企业客户新型项目进入量产前的工装设计、模具开发等;(2)技术服务业务:主要包括整企业客户新型项目的同步开发;非整企业的工装模具开发、产品预研、样机试制等;有明确需求订单的新型项目的技术服务。   在与客户签订相关协议后,公司根据客户要求的产品参数、技术指标,组织人员进行研发,具体包括多个开发阶段,并设置多个质量门节点。每个节点进行阶段性评审,只有顺利通过质量门节点的阶段性评审,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公司按照产品开发程序实施开发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并按照协议约定将样件送交相应整企业客户,后者将对公司提供的样件进行鉴定和验审,并对可能存在的缺陷提出解决方案,公司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进行调整,待最终通过客户的验审环节后,确认前期技术开发与服务收入,进而双方另行签署量产协议,开始形成产品订单。   2、采购模式   为保障公司产品质量和性能,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采购体系。潜在供应商经过公司内部评审后,纳入潜在供应商名录。公司技术相关部门进一步评估供应商小批量样件和进行现场的PPAP(ProductionPartApprovalProcess,生产件批准程序)核查,并基于核查情况要求供应商出具PSW(PartSubmissionWarrant,零件提交保证书)。公司获得供应商出具的PSW后,将供应商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录,具备批量供货格。   采购需求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并获得批准后,采购部门在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销售部门的订单预测、生产部门的交付情况以及原材料实时库存信息,综合制定采购计划。采购部门在合格供应商目录范围内组织必要的招标程序,并与最终确定的合格供应商就服务范围、产品参数、质量要求、账期约定、保密条款等完成谈判并签署相关协议。供应商到货后,经过检验合格的,准予入库。在价格调整机制方面,采购部将定期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及价格调整,并对供应商提出规范性整改意见。   3、生产模式   公司的生产模式为按照客户订单组织生产,以销定产。产控物流部根据客户订单及交付时间、产能、设备状况、生产线负荷状况、原材料供应状况等综合评审,安排生产计划,并将生产计划发送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进度发布生产制造令,按照生产制造令进行领料、组装、测试、包装、入库等,完成生产计划。   4、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模式,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后,将根据最终配套型的生命周期以及后续型的开发进度,向客户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公司在销售中对部分客户存在寄售的情形,采用寄售模式的,公司将产品运抵寄售仓,买方按需使用时通知公司确认货物领用,公司依据实际领用数量及相应的买方确认通知确认产品销售收入。   公司采取主动市场营销、需求导向研发的销售策略。在与整厂交流并获得其需求意向后,及时反馈并推动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进行方案讨论、技术答辩,得到客户的需求确认。后续经过商务谈判,样件制作,进一步签署框架协议或定点函。签订框架协议后,公司将进一步配合客户进行产品的研发、试制、检测等,在提供样件检测、小批量试制都得到客户认可后,公司将正式进行批量生产,并依据合同规定与订单要求,向客户提供产品和售后服务。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以驱动电机总成生产与研发为基础,在业内较早实现了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传动总成的完整产业布局且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全面整合电机设计能力、电力电子设计能力、控制算法优化能力、精密机械加工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形成了系统级电驱动产品的核心供应能力。目前公司技术水平先进、工艺节点成熟,并拥有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多项核心技术处于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公司目前正在油冷驱动电机、第三代碳化硅半导体控制器、方导体驱动电机、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电磁离合器、非晶带材驱动电机、轮毂驱动电机、多档减速器等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储备,部分产品已陆续推向市场。   报告期内的变化如下:   2023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开展研发工作,在基础研发和应用开发的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乘用领域,公司的电驱动系统的研发持续取得突破,多个项目已经或正在全球市场走向量产。公司为美欧客户开发的200kW纯电动多合一电驱系统已经顺利投产。该产品将为客户的纯电动平台的一系列整产品供应电驱动系统,涉及的整类型包括豪华SUV、高端轿和物流。为美国另外一个豪华型配套的六合一、三合一同轴行星齿轮电驱动系统已经进入小批量生产。公司为国内某大整集团开发的高功率、高转矩三合一系统进入产线调试阶段。该三合一系统具有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控制器、高性能扁线电机、电磁差速器锁等先进技术,是公司在高中端SUV、越野电驱系统方面的代表性产品。上半年,为高中端SUV开发的一体化增程器总成已完成样机和整各项验证,进入产线调试阶段。该系统采用扁线,油水复合冷却技术,有效提升额定功率;电机和发动机曲轴一体化设计有效地减少零部件,缩小体积,降低系统重量,同时实施主动减振功能,获得极佳的增程器NVH性能。   在电机本体方面,公司的研发继续聚焦于大型整集团客户的新产品。公司完成了两个国内乘用整客户的电机样机开发、验证和量产开发工作,攻克了振动噪音,可靠性、量产工艺等难题,为下半年的实现量产奠定了基础。   在传动核心技术方面,公司逐步把公司独创的直磁型双稳态电磁离合器应用到多种产品中,包括有利于越野型和四驱型节能的动力切分离合器、差速锁、变速器换档等。双稳态电磁离合器是公司多年在电磁离合技术方面研发的最新成果,是公司在高中端电驱动总成和传动产品中的关键的差异化技术一。它相对于传统的单稳态电磁离合器,具有功能更加安全、响应速度更快,更节能的优点。相对于传统的多片湿式离合器或拨叉齿套式换档离合器,则有更多的优点,去除了比如油泵,液压控制阀体等多个繁琐的外围设备。   在商用领域,完成重型商用高性能大直径扁线电机样机开发和交付,产品成为纯电和混动重卡领域领先的高效率高输出。针对重卡集成式电动桥市场需求,研发高抗振扁线电机系列产品,将成为轻、中、重卡电动桥的行业骨干产品。   针对客和中轻卡市场对轻量化、低成本“多合一”的需求,完成了商用纵置二合一、三合一电驱系统的开发并已经把2000-3500牛米的系统实现了量产配套。   在控制器领域,除了配套精进电动的电机系统和多合一电驱系统以外,单体控制器的研发和产业化也取得了很多进展。为大众商用集团开发的800V高压碳化硅控制器的研发进入冲刺阶段,确保尽快实现批量生产。为北美客户电动重卡桥配套的800V碳化硅控制器,完成了样机的功能测试,各方面技术指标处于北美市场领先水平。公司也致力于采用国产自主研发的多核MCU芯片及国产碳化硅器件的控制器开发,将在今年下半年实现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芯片卡脖子问题。   在软件系统领域的软件功能安全开发方面,完成了国内一主机厂的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和产品开发认证,达成了重要的产品里程碑,实现控制器产品的重要安全性能提升。完成了北美客户的功能安全开发及交付。在信息安全开发方面,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欧洲和北美整厂的信息安全规范开发交付,为后续的产品交付和获取新项目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公司还充分利用公司在用电驱动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生产能力,2023年上半年公司还开拓了船用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的市场,与全球知名的美国水星海事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能源船用电驱动产品。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新增软件著作权4项,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境外已授权专利21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25项,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04项、外观设计专利122项;境外已授权专利112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全国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从市场占有率看,新能源销量占全部销量的比例达到28.3%,比2022年提升2.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累计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   报告期内,电驱动产品的销售上,公司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改善供应链管理,保障产品供应、优化产品结构、在主营业务收入上取得一定增长,特别是公司的出口业务;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吸引人才,积极推进新产品线布局及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生产及销售等各项业务基本保持了稳定,公司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同比有所改善。具体而言,公司报告期内年经营情况主要如下:   1、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总收入39,000.94万元,同比去年同期减少11.71%。收入减少的原因是2022年同期公司有整销售,而报告期内没有实现这部分收入。整销售不是公司主营业务,而且业务波动性比较大。剔除整销售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即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和技术开发和服务收入为38,478.2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71%。报告期内公司乘用和商用板块营业收入均有增长。乘用板块的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海外客户需求的稳步增长。商用板块,受客户需求拉动,在境内和境外的收入均实现了增长。   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207.49万元,同比去年同期,亏损增加27.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373.09万元,同比去年同期,亏损增加23.12%,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由于公司业务规模仍然需要持续增长,当前收入规模产生的收益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覆盖固定费用,所以毛利率仍为负,但由于2023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提升,摊薄固定费用,所以综合毛利率从2022年上半年同期的-3.84%提高到-2.74%,公司毛利润和毛利率均得到改善;其次,虽然公司毛利率及毛利润得到改善,但报告期内销售费用为2,801.07万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471.98万元,主要系产品销售增加,按比例计提的质保金增加;北美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仓储费用随增加;为了争取新客户扩大销售,公司增加了宣传,展会方面也造成销售费用增加;报告期内研发费用为8,944.84万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552.69万元,主要系公司为提高竞争力和开拓新市场,持续投入研发工作,提升新产品和进行关键技术储备;报告期内管理费用为8,218.22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22.33万元,主要系报告期存货报废损失较去年同期减少,公司退租部分厂房,房租物业水电费用减少,另外北美基地产线投产,部分费用分摊至制造费用所致。   除以上期间费用的变化以外,报告期公司信用减值损失为1,433.5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423.78万元,信用减值增加的原因是公司对一些财务情况较差,发生应收账款逾期的客户应收款进行了减值处理。报告期公司发生的产减值为2,592.3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500.22万元,主要原因是不同期间存货可变现净值和存货价值变动造成。报告期公司所得税费用为151.3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809.65万元,主要系2022年同期公司收到政府补贴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计提递延所得税费用较大造成。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684.36万元,同比去年同期改善14.77%,主要系去年同期公司支付赛米控案的赔偿,该赔偿款已经在2022年度支付完毕,本报告期内不存在这类支出。   2、研发和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费用8,944.84万元,同比增长6.59%。公司围绕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的三大总成,多方向推进研发项目,重点加大高度集成化的乘用和商用“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研发投入。   在乘用领域,公司的电驱动系统的研发持续取得突破,多个项目已经或正在全球市场走向量产。公司为美欧客户开发的200kW纯电动多合一电驱系统已经顺利投产。该产品将为客户的纯电动平台的一系列整产品供应电驱动系统,涉及的整类型包括豪华SUV、高端轿和物流。为美国另外一个豪华型配套的六合一、三合一同轴行星齿轮电驱动系统已经进入小批量生产。公司为国内某大整集团开发的高功率、高转矩三合一系统进入产线调试阶段。该三合一系统具有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控制器、高性能扁线电机、电磁差速器锁等先进技术,是公司在高中端SUV、越野电驱系统方面的代表性产品。上半年,为高中端SUV开发的一体化增程器总成已完成样机和整各项验证,进入产线调试阶段。该系统采用扁线,油水复合冷却技术,有效提升额定功率;电机和发动机曲轴一体化设计有效地减少零部件,缩小体积,降低系统重量,同时实施主动减振功能,获得极佳的增程器NVH性能。   在电机本体方面,公司的研发继续聚焦于大型整集团客户的新产品。公司完成了两个国内乘用整客户的电机样机开发、验证和量产开发工作,攻克了振动噪音,可靠性、量产工艺等难题,为下半年的实现量产奠定了基础。   在传动核心技术方面,公司逐步把公司独创的直磁型双稳态电磁离合器应用到多种产品中,包括有利于越野型和四驱型节能的动力切分离合器、差速锁、变速器换档等。双稳态电磁离合器是公司多年在电磁离合技术方面研发的最新成果,是公司在高中端电驱动总成和传动产品中的关键的差异化技术一。它相对于传统的单稳态电磁离合器,具有功能更加安全、响应速度更快,更节能的优点。相对于传统的多片湿式离合器或拨叉齿套式换档离合器,则有更多的优点,去除了比如油泵,液压控制阀体等多个繁琐的外围设备。   在商用领域,完成重型商用高性能大直径扁线电机样机开发和交付,产品成为纯电和混动重卡领域领先的高效率高输出。针对重卡集成式电动桥市场需求,研发高抗振扁线电机系列产品,将成为轻、中、重卡电动桥的行业骨干产品。   针对客和中轻卡市场对轻量化、低成本“多合一”的需求,完成了商用纵置二合一、三合一电驱系统的开发并已经把2000-3500牛米的系统实现了量产配套。   在控制器领域,除了配套精进电动的电机系统和多合一电驱系统以外,单体控制器的研发和产业化也取得了很多进展。为大众商用集团开发的800V高压碳化硅控制器的研发进入冲刺阶段,确保尽快实现批量生产。为北美客户电动重卡桥配套的800V碳化硅控制器,完成了样机的功能测试,各方面技术指标处于北美市场领先水平。公司也致力于采用国产自主研发的多核MCU芯片及国产碳化硅器件的控制器开发,将在今年下半年实现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芯片卡脖子问题。   在软件系统领域的软件功能安全开发方面,完成了国内一主机厂的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和产品开发认证,达成了重要的产品里程碑,实现控制器产品的重要安全性能提升。完成了北美客户的功能安全开发及交付。在信息安全开发方面,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欧洲和北美整厂的信息安全规范开发交付,为后续的产品交付和获取新项目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公司还充分利用公司在用电驱动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生产能力,2023年上半年公司还开拓了船用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的市场,与全球知名的美国水星海事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能源船用电驱动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新增软件著作权4项,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境外已授权专利21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25项,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04项、外观设计专利122项;境外已授权专利112项。公司在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和精细化管理,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制造进行优化,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3、业务合作和产品市场   公司业务聚焦产品技术领先,客户构成主要为行业内的头部企业,比如Stellantis集团、中国一、上海、广集团、奇瑞集团、吉利集团、小鹏、比亚迪(002594)、福田集团、中通客(000957)和东风集团。公司在不断拓展国内业务的同时,利用领先的技术,突出的研发能力和国际化的研发和管理团队优势,以精进北美为桥头堡,积极开拓海外业务,持续投入北美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的建设。公司除了与国外的Stellantis、TRATON集团及其下属的MAN、斯堪尼亚、大众商用、艾里逊等传统著名企及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业务关系外,也积极开发海外新能源新势力客户,并且公司与这些客户开展了多项目和多方面的合作业务,为未来公司海外业务的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利用在电驱动领域积累的技术和know-how,2023年上半年公司还开拓了船用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的市场,与全球知名的水星海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通开发新能源船用新能源电驱动产品。

三、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207.49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6,373.09万元。如果未来公司在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未达预期仍将持续亏损,或将影响公司对外融渠道,融受到限制将影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现金流,进而对公司业务拓展、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207.49万元,同比去年同期,亏损增加27.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373.09万元,同比去年同期,亏损增加23.12%,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由于公司业务规模仍然需要持续增长,当前收入规模产生的收益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覆盖固定费用,所以毛利率仍为负,但由于2023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提升,摊薄固定费用,所以综合毛利率从2022年上半年同期的-3.84%提高到-2.74%,公司毛利润和毛利率均得到改善;其次,虽然公司毛利率及毛利润得到改善,但报告期内销售费用为2,801.07万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471.98万元,主要系产品销售增加,按比例计提的质保金增加;北美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仓储费用随增加;为了争取新客户扩大销售,公司增加了宣传,展会方面的投入也造成销售费用增加;报告期内研发费用为8,944.84万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552.69万元,主要系公司为提高竞争力和开拓新市场,持续投入研发工作,提升新产品和进行关键技术储备;报告期内管理费用为8,218.22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22.33万元,主要系报告期存货报废损失较去年同期减少,公司退租部分厂房,房租物业水电费用减少,另外北美基地产线投产,部分费用分摊至制造费用所致。   除以上期间费用的变化以外,报告期公司信用减值损失为1,433.5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423.78万元,信用减值增加的原因是公司对一些财务情况较差,发生应收账款逾期的客户应收款进行了减值处理。报告期公司发生的产减值为2,592.3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500.22万元,主要原因是不同期间存货可变现净值和存货价值变动造成。报告期公司所得税费用为151.3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809.65万元,主要系2022年同期公司收到政府补贴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计提递延所得税费用较大造成。综合以上原因,造成公司报告期业绩下降。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产业技术路线的风险   根据驱动方式的差异等因素,新能源电动化技术路径包括增程式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驱动电机总成主要技术路径包括交流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如果未来新能源电驱动的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变化,将对公司产品的下游市场需求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如果公司未能及时、有效开发推出与未来主流技术路线相适应的新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研发失败及研发成果无法产业化的风险   公司持续投入研发,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8,944.84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2.93%。公司目前正在研发的项目较多,如果研发项目出现研发失败、研发成果无法产业化等不利情形,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核心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   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的先进性。核心技术人员对电驱动企业保持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未来发生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或者未能及时吸引符合要求的核心技术人才加入,将削弱公司在创新方面的技术优势与竞争力,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4.进入船用电驱动系统市场的风险   公司于2023年进入船用驱动系统市场,并与水星海事合作,开展产品开发工作。虽然精进电动在用电驱动领域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和生产能力,但是船用电驱动系统市场与公司过往主要服务的技术和应用领域有许多不同处。如果开发项目出现研发失败、研发成果无法产业化等不利情形,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产能利用率较低的风险   为抓住行业机遇并满足国内整客户对产能保证的需求,公司报告期内对产能进行了战略性扩建。公司产能扩建后,短期叠加补贴退坡、市场规模增长和市场化程度不及预期,以及公司部分已配套客户的型销量低于预期、部分已配套引入竞争性供应商等因素,导致公司目前产能利用率持续较低。虽然,公司采取加快国内外优质整企业客户开发、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手段提升产能利用率,同时国际国内新能源市场自2023年以来均呈上升态势,但是未来若出现新能源行业发展不达预期、公司现有产量项目推迟、主要客户型不达预期等情况,公司在一定期间产能利用率仍将保持较低水平的风险,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构成不利影响。   2.市场需求波动的风险   新能源产销量在整体市场中的占比仍然偏低。续航里程仍需提高、充电时间较长、购置成本较高、充电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仍是制约消费者购买新能源的重要因素。在行业补贴退坡、经济短期下行或者因为突发因素导致下游客户需求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会降低整体扩张速度和新投入力度,可能对下游市场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中国新能源市场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但受中国市场整体消费下滑和行业补贴退坡的影响,如果未来制约消费者需求的因素无法改善,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认可度无法提高,则可能导致新能源的需求出现下滑,从而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行业竞争的风险   面对新能源电驱动系统领域良好的市场前景,目前国内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生产企业可能进一步迅速扩充产能,而一些具有其他领域电机生产经验的企业或具有传统整及零部件生产经验的企业也可能逐步进入该领域;国外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厂商也可能通过在国内投设厂的方式,直接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若公司不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可能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风险。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整企业新型推出力度不断加大,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厂商的下游需求持续增加。但是,新能源补贴逐年退坡、补贴标准逐渐提高,使得电驱动系统厂商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电驱动系统厂商需要通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综合性能等多方面保持自身的竞争能力。在此背景下,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4.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75.32%,因此,公司的客户集中度较高,主要客户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影响较大,如果公司与主要客户合作关系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主要客户经营情况出现不利变化或受行业政策、宏观经济、国际贸易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而实现需求大幅下降,减少对公司产品的采购,而公司又不能及时开拓其他客户,将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5.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直接材料成本占公司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公司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磁钢、硅钢片、壳体、漆包线、控制器、端盖、电子元器件、IGBT和轴等,上述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公司产品成本的变动。如果未来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而公司不能通过及时调整产品价格传导成本压力,将对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6.产品质量风险   电驱动系统作为新能源的核心部件,其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新能源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因此新能源电驱动系统产品的质量标准很高。公司电驱动产品的生产环节较多,如因现场操作不当或管理控制不严出现质量问题,将会给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如返修或更换问题产品的相关费用、款项回收推迟等),还会对公司品牌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未来业务的开拓。   7.芯片短缺和价格上涨影响整企业生产计划和提货进度的风险   报告期内,行业仍然面临芯片短缺的情况,影响了整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对零部件企业的提货的进度。如果未来芯片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情况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缓解,则可能持续影响整企业生产计划和提货进度,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1.综合毛利率偏低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为-2.74%,受到下游整企业需求波动、新能源消费渗透率相对较低、原材料成本,量产订单不足造成产能利用率较低等因素影响,公司报告期内综合毛利率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如发生市场竞争加剧、主要客户导入竞争性供应商或配套型销量下滑、新能源行业补贴进一步下降、原材料涨价等情形,公司综合毛利率仍可能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继续下降,对公司未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2.汇率波动的风险   公司的销售收入中部分为外销收入,外销收入主要以美元结算,因此汇率波动特别是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一方面以外币计价的出口产品价格提高会影响公司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存在客户流失或者订单转移至其他国的风险;另一方面,公司持有的外币产将随着人民币升值而有所贬值,从而影响经营利润。反,如果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以外币计价的材料、产和各项费用支出会上涨,从而影响经营利润。   (六)行业风险   随着新能源产业链日趋完善,国相关部门相应调整新能源相关的补贴政策。总体来看,近年来补贴逐步退坡,补贴技术门槛不断提升。   当前阶段,新能源行业的政策变化对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影响。如果后续产业政策如果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也可能对新能源行业以及电驱动系统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业绩。   (七)宏观环境风险   报告期内,各方面形势全面好转,公司生产经营逐步实现正常化,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稳定向好。未来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否反复是一个未知数。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俄乌战争,中美关系,美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动荡仍然会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以上的变化可能对公司的经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