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三年波动加大、轮动加快的市场环境中,回撤控制能力突出、产品净值稳步上扬的“画线派”们,成为了投者心目中的稀缺选手。
近期,“画线派”中的优秀选手一冯汉杰,又一次站到了台前。他的新身份是广发基金价值投部基金经理,管理广发均衡增长、广发主题领先两只基金。
在过往管理中加转型动力的四年多时间里,冯汉杰取得了23.06%的年化回报,且最大回撤仅13.35%,年化夏普比率达1.48,显著优于同类平均水平,净值曲线平滑稳健,因而被市场视为“画线高手”。
数据来源:wind,2018年12月5日至2023年3月24日,同类基金是指灵活配置型基金,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须谨慎
都说“画线派”基金经理大多拥有高超的风控能力,但理解了冯汉杰投策略的底层逻辑后会发现,他是有点儿不太一样的“画线派”。
他坚持以中长期的可预期回报率为核心的大类产配置和选股方式,不偏好任何行业、板块和风格,并将风险控制无形地“内化”在投策略中。
“投没有最优解,但要选择自己认同的方式。”观察过市场上各种策略各路流派后,冯汉杰感悟和总结道。
在他看来,“重要的是保持理性、独立和开放,寻找适合自身偏好的解”。
???
择时:望远而行
冯汉杰从市场中脱颖而出,与其在2021年-2022年的避险操作不无关系。
从2021年初开始,冯汉杰开始有意识地削减股票仓位水平,除了当年四季度出于应对稳增长政策预期提升,基金的股票仓位曾短暂性出现过“克制且随时可能撤销”的提升外,中加转型动力全年的权益仓位整体大幅下移。2022年则进一步下降,到三季度末回到了50.55%的低位,较年初下降了25个百分点。
在宏观因子对投影响力明显加大的2022年,这一择时操作无疑对基金业绩产生了较强的正面效应。
2022年全年,中加转型动力A仅下跌6.14%,远小于沪深300指数(21.63%)和偏股型基金指数(21.80%)的同期跌幅。
对于这次择时的出发点,冯汉杰在基金定期报告中多次作了详细说明——从2020年底开始,他就判断市场的长期收益率开始走低,应当随调整对于股票市场的配置比例,并在2021年开始逐步按照计划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冯汉杰的择时频率不高,只做从长维度、长逻辑出发的择时。如果他判断市场在两三年内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较高,他会考虑择时的可行性。
而对于季度或者半年度内的短期波动,冯汉杰基本会选择忽略。比如,对于2022年内市场所发生的两次反弹,冯汉杰直接表示,“并未给予太高关注,因为短期的收益并非基金的关注对象”。
除了2021年-2022年的择时,在冯汉杰的从业经历中,在2017年底和2018年底也进行了两次比较成功的择时。例如,在2018年底到2019年初,冯汉杰将股票仓位加到了八成左右,单季提升了近27个百分点。
除了自上而下的宏观策略择时,冯汉杰还会通过指数衍生品——股指期货进行部分对冲,平滑净值波动。例如,从2021年中至今,他所管理的组合一直持有数量不等的股指期货。
数据来源:Wind,中加转型动力定期报告
这种基于宏观基本面和股票性价比对仓位进行调整的择时能力,得益于其早年间的策略研究经历。
2009年从清华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后,冯汉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泰康产担任研究员,分别做了3年的煤炭行业研究和3年的宏观策略研究。偏周期的宏观研究背景,让他对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对股票、债券、商品等大类产带来的影响有着更为敏锐的判断,也为他日后做产配置的择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选股:守拙求进
自上而下解决好股票产的配置中枢后,冯汉杰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选股上。他摒弃了中观视角和行业偏好,完全聚焦于微观层面对个股价值进行挖掘。
他曾在基金定期报告中提到,并不是只有热门板块的个股才有机会,在传统行业比如银行、电、化工、工程机械等行业中,也能看到“沙漠花”。因此,他在选股时没有行业、板块、风格的好恶,而是专注于寻找自己能看懂的投机会。
落实到个股的筛选标准上,冯汉杰比较偏好长期高质量经营的公司。他会先通过分析ROE、ROIC、利润率、产负债率、现金流等财务指标,初步筛选出备选股票,然后逐一研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剔除存在缺陷的标的,形成核心股票池,再根据2-3年维度的预期回报率按照高低排序,最终进行组合构建。
被他相中纳入重仓持有的个股,通常需要具备三大标准:一是好公司,二是安全边际高,三是自己“很懂”。
什么是好公司?在冯汉杰的框架中,指的是从长期视角出发,具有长期竞争力、能带来长期回报的标的,其持续性重于爆发力。
在好公司的基础上,好价格是选股的第二条标准,这是未来收益的重要保障。“长期看,投可预期收益是远期价值和现价的差。远期价值的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在现价方面给远期价值预测留出尽量高的容错空间,即足够的安全边际。”
“投不理解的标的,在长期来看是一个负收益的行为。”对于第三条标准,冯汉杰曾经在基金定期报告中如此写道。
每个人对“懂”的定义不一样,而冯汉杰对自我的要求无疑是十分严苛的。
他曾在近期的一次路演时坦率地说,经过多年的深度跟踪和研究,自己理解较为透彻的股票大概有七八十只,但称得上“很懂”的股票,严格来说可能不超过10只。
这种对于深度研究的极致追求,大幅提升了重仓股的确定性,如同技术高超的棒球手,细心瞄准后再挥棒,一击即中。
翻阅中加转型动力的历史持仓可发现,冯汉杰在长城、中国神华等深度研究个股的投上取得了良好的回报。其中,长城在2019-2021年这三年里的涨幅超过7倍,中国神华在2020年三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的涨幅超1倍。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在2018年底刚刚接手管理中加转型动力时,冯汉杰就开始买入长城,至2019年一季度末买成第二大重仓股,后该股票连续10个季度稳居组合的前两大重仓股位。2020年下半年起,长城的价值受到市场认可,兑现了一波可观的涨幅,自2021年一季度起,冯汉杰开始逐步卖出,直至当年年底全部清仓。
同样地,早于市场大约半年时间,冯汉杰在2020年二季度起就开始买入中国神华,并在当年三季度将其加仓成前十大重仓股并长期持有。从基金定期报告阐述的观点分析,冯汉杰当时买入中国神华,并非基于煤价上涨的假设,而是以公司盈利能力测算,中长期有望获得具有吸引力的预期收益率。
???
风控:攻守合一
不少投者青睐冯汉杰管理的基金,将其作为底仓型产品或者抗跌型产品配置,主要源于其低波动、低回撤基础上的高夏普比率和卡玛比率。
不过,区别于其他“画线派”的是,冯汉杰所管组合的低回撤,并非来自事前预设的风控要求,而是投策略自然衍生出的结果。具体而言,以长期视角、低估视角选择投标的,最终就会水到渠成地实现“以中低波动取得中高回报”的产品特征。
君子不立于危墙下,亡羊补牢没有意义,未雨绸缪才有价值——这是冯汉杰所理解的风控。
在他看来,在持仓个股已经下跌20%时考虑是否需要止损,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风控措施应该在事前就做好,并将其“内化”在投策略里。在选择个股时就充分考虑安全边际,追求价格保护,自然能够在取得中长期回报的同时,兼顾回撤控制的效果。
具体来说,首先,任何时候都远离泡沫化的领域。当板块或者主题处于估值过高的阶段时,从短期博弈的角度,的确很难推断一个过高的趋势何时会发生逆转,但从长期收益的角度,识别是否处于偏极端的区域则相对容易。
回溯历史操作可以看出,冯汉杰在2020年中期就对消费和医药做了较多的减持。
在当时燥热的市场氛围中,他在基金定期报告中冷静地写道:“诚然,这些热门股票的基本面具备优势,但是其估值的扩张程度如此高,存在显著的透支。通过增长来消化估值,显然只是真正少数公司的专利,对于目前绝大多数的A股热门板块中的高估公司,可能都是无法实现的。”
其次,绝不轻易重仓,对于重仓股坚持“三个足够”——足够的长期回报空间,足够的安全边际,足够的研究认知深度。这必然会提高选股的难度,但如果能挖掘出同时满足这三点要求的股票,自然就能够在源头上控制组合的下行风险。
在冯汉杰看来,如果能做到上述两点,尽管不能保证最大回撤的绝对值,但大概率能保证回撤幅度大幅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此外,在组合结构层面,冯汉杰说自己不做行业轮动,摒弃了中观视角和行业偏好,组合整体呈现出持股相对分散、行业均衡的特点。根据基金定期报告数据,中加转型动力在冯汉杰任职期间,第一重仓行业的持仓比例很少超过15个百分点。
从2018年四季度到2022年末,冯汉杰在累计26期的定期报告中阐述了自己的投观点。透过这些文字和持仓记录,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他的投原则,以及他所找到的“适合自己的解”。
风险提示:过往投案例和业绩不预示未来,不构成任何推荐。基金有风险,投须谨慎,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相关公告。
本文来源:BigMoney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